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4:33:00    

“五月鲜花开满坡,山上山下蝉唱歌。”7月12日,面对采访,刚刚从社会实践基地回来的张雨馨、陈思睿回想起实践的场景,唱起了颇具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在“少数民族文化探索”课上,张雨馨、陈思睿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多媒体展示,带领乡村孩子们走近多彩的民族文化。

张雨馨、陈思睿是“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的队员。这支队伍由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织建立,共有1名指导老师与25名队员。今年,他们的活动主题是“美育未来,相约乡村”,并将辐射范围由李西小学扩大到闫楼小学、高寺小学。

7月1日,实践队乘车抵达开封市兰考县闫楼乡,正式开始为期一周的支教实践生活。为了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特色课程,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少数民族文化探秘”“硬笔书法”“漆扇手工坊”以及“创意书画”四个模块。

“原来少数民族有这么多有趣的文化!”“古人说:‘字如其人’,我要把字练得端端正正的!”“我要把我做的漆扇送给奶奶。”随着课程逐渐深入,孩子们在趣味学习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这边能带给孩子的教育资源有限,而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有些孩子从没出过县城,现在他们知道了远方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精彩文化。”李西小学老师们对这支队伍表达最真诚的肯定与鼓励。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实践队队长张依顺说。

实践队员郇凯博几天下来,感受颇深:“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次共同成长的过程。看到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刚开始面对他们我还有些手足无措,但是他们主动靠近我,拉着我的手时,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最简单却最难得的幸福。”大一女生赵一萌除了支教老师的身份,还是一名摄影师,她生动地记录了支教过程中孩子们的精彩瞬间。

“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大学生应当成为桥梁,把多元、精彩的中华文化带到乡村课堂。”团队指导老师魏泽楷说,“我们团队已经连续12年扎根支教事业,未来也会让乡村文化课堂更加立体鲜活。”(通讯员 阳敏敏 王晶晶 赵一萌)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