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近年来,我省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任务,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真抓实干,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实绩突出、群众赞誉的先进典型。今年6月,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表彰一批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从6月6日开始,省内主要媒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他们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民奉献,团结带领乡亲们奋力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斑斓画卷的风采。
“老杨,村民给你准备了一份‘礼物’……”
在黔南州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村两年驻村期满之际,49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军接到“娘家”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打来电话。
原来,就在前段时间,纳闹村419户村民瞒着杨军,推选了几位村民代表,驱车近200公里,将一面印有“满怀感恩再留人 任期两载乡亲念”的锦旗送到了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杨书记带领我们种植蜂糖李,两年时间太短,我们还想跟着他干。”村民们话语里满是不舍。
时间回到两年前。还在进村之前,杨军就了解到纳闹村产业发展是个老大难。所以从驻村第一天,杨军开始了他的第一轮走访,目标:找到村里产业发展不起来的“病因”。
“没产业,没资金,群众思想也没跟上。”在72岁的老党员梁登峰家,梁登峰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拉着杨军说出原因,“杨书记,你这担子可不轻呀。”

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杨军第一轮走访了党员、村民小组长、寨老。第二轮遍访农户,问需求,听“牢骚”。每周都用三轮车拉着自掏腰包购买的300个凳子,轮流去4个寨子召开群众会,跟大家谈心。3个月下来,5本“民情日记”写满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见新书记这么实在,原本持怀疑、观望态度的村民,心也跟着热乎起来。
杨军趁热打铁组织党员代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先后到安龙县、瓮安县、播州区考察黑木耳、银杏树、茶叶等产业。最后,在罗甸县木引镇木引村5000亩蜂糖李基地,看到该村的成果时,大家心动了。
“纳闹村和木引村的海拔、气候、土壤条件都很相似,我想种蜂糖李……”回来后的群众会上,村民各抒己见。最终,大家一致敲定:发展蜂糖李。
而新的难题又摆在大家面前:在哪里种?

杨军(左图)带头10余次勘察产业路
“早就请相关职能部门来村里核实过,将近2000亩,没有破坏耕地红线,这就是未来的产业基地。”杨军指向村里的荒山荒坡,
随着帮扶资金到位,杨军立即行动,联系挖机开挖并硬化5公里产业路,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好不热闹。彼时,他动员的25名在外能人也回来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169户村民开荒种植了1280亩蜂糖李。
为解决蜂糖李管得好、卖得出的问题,杨军还和木引村蜂糖李基地负责公司联系,分批次送村民过去学习全套的管理技术。“蜂糖李第三年挂果,第四年进入丰产期。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村民也可以自行销售。”杨军喜上眉梢。
眼下,蜂糖李树木长势良好,纳闹水库也完成蓄水,6.5公里产业路已挖好,杨军又有了新打算:“有了水库,可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了。”
令纳闹村村民喜出望外的是,杨军同样舍不得离开纳闹村。
“早就向单位递交申请,想再干一轮,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大家说呢。”他说,“接下来的两年我要更加努力,不辜负每一份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蒲艳梅
编辑 晏惠轩 喻辉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