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迎来开通运营“满月”。一个月来,新线带动了铁路沿线及长途客流增长,日均到发旅客超4.3万人次。其中,重庆至长沙及沿线日均到发超2.8万人次,成都至长沙及沿线日均到发超1.1万人次。

重庆东站客运人员为旅客解答问询。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线路不仅是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株潭城市群间的高速走廊,更终结了渝东南不通高铁的历史。这条跃动的交通动脉,既是便捷通达的民生线,也是串联产业活力的经济线、勾勒山水画卷的风景线、承载民俗风情的文化线,为沿线经济社会与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旅客铺就一条便捷舒心的出行路
“从重庆东站出发,1小时就能到黔江,早上在中心城区吃碗小面,中午就能尝到地道的黔江鸡杂,太方便了!”旅客郑宇感叹道。
清晨赴重庆中心城区办事、求学、就医,傍晚就能归家的同城便利,如今触手可及。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开通,将黔江区与重庆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大幅压缩至1小时左右,以黔江为中心,形成“1小时到重庆、3个多小时到成都、3个多小时到长沙”的高效交通圈。不仅大幅压缩时空,拉近长江中上游城市群距离,更强力驱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效链接长株潭、海西经济区,为区域“走出去”与“引进来”打通了贯通内外的活力通道。
为全力保障旅客顺畅出行,铁路部门聚焦提升出行体验,多措并举确保旅客不仅“走得了”,更能“走得好”,为旅客铺就了一条便捷无忧、温暖舒心的出行之路。
一条依托高铁的“经济走廊”加速成型
时空距离的压缩,让资源要素流动愈发顺畅。南川区大观镇蔬菜智慧工厂里,三色番茄、丝瓜等特色农产品正借高铁东风拓宽销路。
“高铁通了,中心城区来考察的农企明显多了。”工厂负责人感慨道,作为重庆市首批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南川区正以特色农业为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重点培育周末经济、研学体验经济,一条依托高铁的“经济走廊”加速成型。
武隆羊角豆干、黔江鸡杂、彭水苕粉等承载着乡愁的地道风味,也乘着高铁香飘四方。
“高铁通车后,店里生意明显更火了,傍晚常坐满客人。”黔江区正阳新城美食街,经营黔江鸡杂店的邓女士说。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江鸡杂以麻辣鲜香的风味和传统工艺享誉全国,高铁开通后,专程来尝鲜的游客更添热度,让这道“舌尖美味”成为带动消费、促进就业的富民产业。
据介绍,2025年,黔江鸡杂全产业链价值预计突破10亿元,羊肚菌年产值超1亿元,深加工产品持续提升附加值,共富图景越绘越实。
产业协同的“加速键”同样惠及民生。目前,黔江已形成20万吨玻纤、20万吨再生铝、20万吨合金的强劲产能,不仅成为区域产业高地,更创造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作为川渝铝产业链协同重点区县和全市玻纤基地,跨区域产业协作的活力持续释放。

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景区。
从“边缘末梢”跃升为文旅开放的“前沿阵地”
新线的开通,不仅高效串联起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为暑期游客增添了新的出行选择,成为不少人青睐的出游打卡路线。
这条钢铁巨龙串联起2处世界自然遗产、2个5A级及6处4A级景区,让昔日“养在深闺”的阿依河、蚩尤九黎城、乌江画廊等优质资源,与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等世界自然遗产形成联动。“朝发夕至”的便捷,不仅让“1小时旅游圈”成为现实,更推动渝东南从“边缘末梢”跃升为文旅开放的“前沿阵地”。
为承接高铁带来的旅游热潮,沿线“高铁+文旅”举措密集落地,成效显著。南川、武隆、黔江等地成为周末游、亲子游、毕业游的热门选择,各地纷纷推出优惠。
“高铁通车后,重庆中心城区到武隆最快约40分钟,目前,高铁Pass卡已售出1567张。”武隆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亚千说。
为保障出行顺畅,铁路部门实施“一日一图”、加开列车等措施,精准匹配暑运需求;与地方联动畅通“最后一公里”——武隆南站开通直达城区及核心景区的公交专线,实现“下高铁即达景区”,无论是探秘天生三桥喀斯特地貌,还是体验仙女山草原风情,都能无缝衔接。
高铁效应持续释放,渝东南“快旅慢游”新格局加速形成。彭水蚩尤九黎城通过非遗展演、灯光秀等活动提升体验,九黎大酒店住宿率增长20%;武隆归原小镇“深秋里”民宿每日往返高铁站接送客人,客流显著增加。
如今,半小时直达武隆探秘芙蓉洞,到彭水仰望蚩尤九黎城图腾、沉醉乌江“梦境光影”,在濯水古镇品尝非遗鸡杂——这样的惬意出行,已成为很多重庆中心城区居民的选择。这条跃动于巴山渝水间的高铁,正以强大辐射力为渝东南输送发展动能,助力沿线经济飞速发展。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通讯员 李秋璇 梁艺菲 雷雪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