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钱祎
潮新闻 记者 钱祎

图源 视觉中国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近日发布通报,有关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的调查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家“三无”公司以虚假材料骗取投标资格,随意选取一款路由器作为防火墙设备,技术参数直接照抄竞争性谈判文件。但评审专家却未具体核查,仅象征性询问产品是否满足要求,就因该公司报价最低拟为中标单位。
中标结果公告发布后,网友揭露这款以85万元中标的“防火墙”,在某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实际售价仅299元。
此次通报,对涉事企业顶格罚款9000元并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学院分管副院长等责任人被立案调查,两名评审专家被解聘并禁止参加政府采购评审活动。
如此荒唐的采购事件,并非个案。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建设工程、设备升级等不断投入,采购领域涉及的资金、利益等巨大且复杂,成为违纪违法问题易发高发地带。
采购腐败、招投标腐败,一直是各级纪委监委、公安等查处的重点,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时有典型案例被通报。
江苏淮安市纪委监委曾通报一起市政府采购中心系列腐败案。该案中,采购中心文本科原科长、评审科原科员、交易中心审核督察部原部长利用手中权力,在政府采购类项目招标公告发布、招标文件审核、公示上网及业务平台维护、推广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索要或收受钱款。
还有在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中的内蒙古赤峰市招投标领域窝案,评审专家在多个项目中收取好处费,牵出330个涉案项目、700多名涉案人,其中公职人员135名。
这些问题频出的背后,折射出深层次的隐患。
一方面,一些单位资质审查形同虚设。这次被网友热议的重庆三峡学院事件,中标企业无社保缴纳记录、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等问题均未被发现。在其它被查处的案件中,也可以看到,有的采购人员以泄露标底、组织串标等方式,帮无资质企业“带病中标”。
另一方面,部分评审专家“形式评审”,或与供应商、代理机构形成利益同盟。重庆三峡学院事件中,评审专家连设备型号、性能等都未核查,只询问是否满足要求便通过评审。而根据通报,江苏淮安案中,专家通过宴请提前“吹风”影响评标结果,为劣质产品打开采购大门。
更需警惕的是,采购领域的监督体系存在一定的内部循环问题。很多案件暴露了这种“自己监督自己”模式的弊端,有的案件外部监督长期缺位,导致腐败滋生多年未被察觉;有的案件从单位审核到代理机构、专家评审均未发现问题,如重庆三峡学院事件,最终靠网友曝光才得以纠正。分析近年来采购领域的案件,可以发现,不少案件的线索来自群众举报,而非内部监管发现。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和地方一方面推进整治,另一方面完善制度。今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要着重抓好金融、国有企业、能源、消防、烟草、医药、高校、体育、开发区、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政府采购法及实施条例中,严格规定了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评审专家和财政部门等责任追溯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出台《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创新监管手段,如逐步实现全国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一地注册、全国通用”,运用大数据分析、行为预警等手段,动态监控供应商投标、项目评审等政府采购关键环节。
从地方探索看,大数据监督成为破解或防范采购及招投标领域问题的关键点。
如辽宁沈阳市纪委监委2024年启动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运用“标王”“萝卜标问题”“评标专家身份合规性审查问题”等监督模型,截至当年底立案78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6人,追缴和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
浙江打造的“政采云”全省统一大平台,通过建立商品价格拦防系统和定期监测机制,2024年累计阻止超250万件价格超限商品上架,监测并下架违规、价格超限商品4万余件。
评审模式的创新,也为预防腐败多设了一道防火墙。
福建首创的远程异地评审模式,由政府采购项目所在地发起,异地配合,全省专家资源库里的专家,可以随机抽取,在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协同完成同一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工作,有效防范“人情标”。
政府采购的每一分钱,都关乎民生福祉,容不得丝毫懈怠。唯有让制度“长牙”、监督“带电”,才能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花在刀刃上,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和群众利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