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菏泽市成武县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精神文明建设画卷中,涌现出一批躬身力行的党员干部和先进典型。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中共成武县委宣传部策划推出《伯乐故里树新风》系列专题报道,深入挖掘基层治理创新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改革攻坚的生动图景,带你感受“伯乐故里”的新时代文明新风。今天推出《侯丹邓凯:“虫虫王国”里的青春之歌,奏响乡村创业与移风易俗的和谐乐章》
大众网记者 王文博 刘德龙 通讯员 石彦黎 张天峰 成武报道
在成武县伯乐集镇玉皇庙村,有对“95后”夫妻侯丹与邓凯,他们以黄粉虫养殖为支点,撬动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也撑起了产业振兴的新天地,让平凡的乡村生活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打破旧俗:彩礼“变身”创业金,技术传承开新篇
2020年,侯丹带着一份与众不同的“嫁妆”走进了玉皇庙村。这份嫁妆里,婆家给的6万元彩礼和父母资助的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是开启新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家传的黄粉虫养殖技术,则是助力创业腾飞的隐形翅膀。侯丹父亲秉持着“嫁女不图彩礼重,就图女婿肯奋斗”的理念,全力支持女儿女婿的创业梦想,将珍贵的养殖技术作为“嫁妆”倾囊相授。

婚后,邓凯起初对妻子的“虫虫事业”并不看好,独自外出打工。“那时候,亲戚们都说‘好好的姑娘养虫子,不是啥体面活,传出去让人笑话’,可我就觉得,靠双手挣钱不丢人。”侯丹告诉记者,但她没有理会外界的闲言碎语,毅然将婚房旁的偏房改造成小虫房,用木盒搭建虫床,从家乡引进优质种虫,开启了养殖试验。她精心照料着这些金黄的幼虫,用麦麸拌青菜调配饲料,严格控制温湿度,为黄粉虫打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用行动诠释着对养殖事业的执着。
夫妻携手:攻克难关,“虫”富密码终破解
创业初期,挫折如暴风雨般袭来。2020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虫房湿度超标,近千盒幼虫霉变,直接损失近6万元。看着受损的虫房,侯丹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但她没有被打倒,咬着牙暗下决心“再试一次”。这份坚韧打动了邓凯,他毅然辞掉外地工作,回到村里与妻子并肩作战。
从此,夫妻俩开启了“虫房蹲守”模式。白天,他们寸步不离地守在虫房,仔细观察黄粉虫的生长状态,详细记录温湿度变化;夜晚,他们挑灯夜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试验改良养殖设备。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破解养殖难题的“密码”——“风机 + 水帘”控温法。这一方法让黄粉虫的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养殖事业迎来了转机。如今,他们占地一亩的温棚里,1.2万盒黄粉虫整齐排列,三个月一个养殖周期,一年能出栏4茬,年纯利润超过30万元。而且,虫粪还能作为有机肥反哺周边农田,形成“养殖-种植-生态”绿色零废循环,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双赢。

带动乡邻:技术赋能,“虫”业共富路更宽
侯丹和邓凯深知,个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他们的目标。在养殖棚的培训角,常常能看到侯丹耐心地向来自外镇的养殖户传授养殖技巧。从幼虫的挑选标准到蛹的分级存放方法,从温湿度的精准控制到病害的有效防治,她都毫无保留地分享。
2024年,在伯乐集镇政府的支持下,侯丹、邓凯夫妻与50多名移风易俗典型、创业新人建立联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厂房建设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8户村民建起了小型虫房,踏上了黄粉虫养殖的致富之路。为了降低乡亲们的养殖风险,他们推出了“三统一”帮扶模式:统一提供优质种虫,确保养殖源头的高品质;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乡亲们的养殖水平;统一对接销售渠道,让产品不愁销路。他们的黄粉虫不仅活虫畅销周边养殖户,烘干后的宠物饲料还远销英国、美国、丹麦等国家,真正让“黄粉虫”变成了“黄金虫”,为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引领新风:创业婚礼成典范,乡村振兴添活力
侯丹夫妻的创业故事在村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的创业式结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彩礼观念,为村里的婚俗改革树立了榜样。玉皇庙村党支部书记郭庆启告诉记者,侯丹夫妇的故事带动了村里的婚俗改革,近三年已有两对青年效仿“技术+资金”的创业式结婚,村“两委”也将黄粉虫养殖纳入“一村一品”规划,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增收。
未来,在玉皇庙村的这片土地上,侯丹和邓凯的“虫虫王国”或许会不断扩张,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基地。他们的“三统一”帮扶模式也可能如同星星之火,在更广阔的乡村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鼓舞,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是投身到乡村创业的热潮中,而移风易俗的新风,也将如春风化雨,持续滋润着这片土地,让乡村在摒弃陈规陋习的同时,焕发出勃勃生机。侯丹和邓凯这对“虫虫夫妻”,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上的先锋旗手,他们用自己的奋斗故事,书写着乡村蝶变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