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竹山。明安华摄
在秦巴腹地的绿水青山间,湖北十堰竹山县正以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近年来,竹山县通过精心规划与实施“一轴七组团”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以及“引客入竹”战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山水人文交相辉映

万人游览竹山桃花源街区。
竹山县,镶嵌于秦巴腹地,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的文旅胜地。八百里堵河如一条灵动的玉带,纵贯全境,勾勒出“一廊五地”的独特资源版图,为竹山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魅力。
竹山县境内星罗棋布着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包括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全域天然氧吧。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08%,负氧离子浓度超过5000个/cm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4%,主要水体水质均优于国家二类标准。
“五湖联珠”的高峡平湖景观与万亩高山草甸、百里堵河风光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的自然画卷。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享受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
竹山县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康熙字典》记载的女娲炼石补天圣地、古庸国都城所在地以及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竹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女娲山、武陵峡・桃花源、上庸文化旅游区等文化地标,如珍珠般散落于堵河两岸,诉说着千年的往事。此外,竹山还保留着14个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如堵河民歌、皮影剪纸等,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熠熠生辉,成为竹山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绿松石、绿茶、绿水”三张亮丽名片,竹山县构建起多元立体的产业旅游体系。茶旅融合让游客在茶香中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30万亩茶园变身“茶旅融合”示范区,游客可以穿梭于翠绿的茶垄间,体验采茶、炒茶、品茶的全流程。文旅融合则通过“路亚舟钓”“水上运动”等时尚业态,让游客畅享堵河的碧波柔情,圣水湖凭借优越的水域条件,成功跻身“全国舟钓竞赛基地”。林旅融合则解锁了森林康养的密码,林下经济蓬勃发展,腊梅精油、香菇脆片等森林食品年产值突破2亿元,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康养体验。
构建全域旅游新生态

竹山县桃花湾水上乐园。
为了打破县域旅游“散而不强”的困局,竹山县以堵河干流与G242国道、S281省道构成的水陆交通廊道为发展主轴,创新构建了“一轴七组团”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将散落的山水明珠与特色小镇串联成网,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的跨越式升级。
柳林乡作为堵河源生态画廊组团的核心承载地,依托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本底,匠心开发了神农谷探秘、铜谷峡漂流等沉浸式山水体验项目。同时,竹山县还打通了柳林至大九湖的旅游公路,构建了“竹山—神农架”1小时旅游通勤圈,使堵河源生态画廊组团成为衔接神农架高端生态旅游线的关键节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以官渡镇武陵峡・桃花源景区为核心引擎,武陵峡・桃花源组团深度融合了秦巴古盐道历史遗存与百里河原生态资源,推出了“健康养生步道”“峡谷徒步穿越”“土家民俗工坊”等复合产品。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追寻陶渊明笔下的隐逸意境,感受土家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秦巴民俗风情苑的堵河皮影戏、竹山民歌实景演出等文化活动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依托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天然氧吧”优势,九女峰森林康养组团打造了“森林康养+避暑度假+户外拓展”三维立体业态。这里建成了20公里森林慢步道、10处森林氧吧休憩点及50栋康养民宿,创新推出了“森林浴疗愈课程”“植物精气芳香疗法”等特色服务。夏季平均气温22℃的九女峰森林康养组团成为了武汉、西安等都市圈的避暑首选地,吸引了大量都市人前来疗愈身心。
圣水湖休闲度假组团整合了上庸文化底蕴与圣水湖湿地资源,形成了“水上运动高地+文化体验殿堂”双核驱动模式。作为“中国路亚舟钓基地”,圣水湖每年承办全国性舟钓赛事,吸引了千名专业选手及万名观众参与。同时,上庸文化博览园推出的“古庸国礼仪研学”“青铜器铸造体验”等沉浸式课程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以秦巴文化艺术中心、国际绿松石城(桃花源街区)为双核心,城区文旅商融合组团构建了“民俗体验+珠宝经济+城市夜生活”消费闭环。南山五福堂商业街汇聚了300余家特色商户,形成了“24小时不打烊”消费圈。绿松石博物馆通过VR技术重现采矿场景,直播基地年销售额达5亿元,带动了全县珠宝购物消费占比提升至旅游综合收入的32%。
以太和梅花谷、刘家山村、西河村为示范标杆,美丽乡村组团打造了“农旅综合体+精品民宿集群+农耕文化IP”产业矩阵。通过培育“梅花节”“丰收嘉年华”等节庆品牌,美丽乡村组团带动了周边10村发展精品民宿320家,2024年乡村旅游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38%,形成了“一村一品、美美与共”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依托女娲山景区、麻家渡绿松石小镇、施洋烈士纪念馆及竹山通用机场等资源,女娲山寻根问祖组团创新推出了“空中观光+文化溯源+红色研学”立体产品。“空中俯瞰竹山”项目开通了堵河画廊、绿松石矿区等5条航线,年接待高端观光客群3万人次。女娲文化祭祀大典、绿松石雕刻工坊体验等活动也成为了文化体验游的核心吸引点。
“一轴七组团”的空间布局犹如串珠成链的智慧画笔,将竹山的生态禀赋、文化积淀与产业特色有机融合,构建起了“快行慢游、主客共享、四季皆美”的全域旅游新生态。
激活山水经济新动能

竹山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程平摄
竹山县在文旅融合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多维融合与精准施策,成功激活了山水经济的新动能,奏响了旅游发展的最强音。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竹山县以“一江清水永续送北京”为最大政治任务,创新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模式。在堵河干流实施“五湖联珠”水电梯级开发,形成了兼具发电、防洪、旅游功能的高峡平湖景观。同时,竹山县还建立了“生态监测+科普教育”体系,让游客参与水质监测、湿地保护实践等活动。此外,竹山县还开发了“堵河矿泉水”“锶锂水疗”等产品,将水质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年销售天然饮用水超5000万元。
依托456.96万亩林地资源,竹山县构建了“林上观光、林中体验、林下经济”产业链。九女峰森林公园建设了珍稀植物园、森林鹿苑等景点,推出了“森林课堂”研学项目;太和梅花谷则发展了“林下种植+森林食品”产业,开发了腊梅精油、香菇脆片等产品,年产值超2亿元。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竹山县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全链条,深挖文化IP,塑造了一系列特色体验场景。女娲山景区运用AR技术还原了“女娲补天”神话场景;上庸文化旅游区推出了“庸王点兵”实景演出;武陵峡・桃花源则开发了“桃源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耕种“秦人田”、制作“桃源饼”、畅饮“桃花酒”。这些文化体验项目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竹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提升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竹山县通过拓展文体互动活动,成功激活了山水旅游活力。一是“跟着赛事游竹山”,竹山县因地制宜打造了国际路亚舟钓、全国广场舞、全国公路自行车等体育活动和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和旅游。二是“跟着产业游竹山”,竹山县将每年4月固定为“茶旅融合活动月”,大力开展竹山硒茶开采、山水茶园徒步等活动,提升了旅游吸引力。三是“跟着文化游竹山”,竹山县坚持“周周有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了游客的多元文化需求。四是“跟着美食游竹山”,竹山县评选了一系列“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和“竹山老字号”,同时开发了特色饮品和夜经济集聚区,以美食“留住胃”,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竹山县积极推行“景区带动+产业融合”模式,创新产业联动机制,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样板项目。太和梅花谷景区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梅花三宝”(梅茶、梅酒、腊梅精油)产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五福龙井乡村旅游区建设了智慧农业园,游客可认领“数字农田”、参与果蔬采摘等活动;柳林乡则发展了“高山蔬菜+旅游”产业模式,游客可认购“生态菜园”,实现“基地直供餐桌”。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竹山县作为世界绿松石主产地,将绿松石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构建了“探矿——加工——体验——购物”全链条。绿松石博物馆展示了玉石形成史与雕刻工艺,游客可参与原石切割、饰品设计等活动;麻家渡绿松石小镇则举办了“玉石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物和观光。此外,竹山县还开发了绿松石配饰等文创产品,进一步延伸了珠宝旅游链条,提升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竹山县以“引客入竹”为抓手,构建了“区域联动+政策驱动+营销创新+服务升级”的客源体系。通过积极融入湖北省“神武峡”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等区域旅游合作框架,竹山县成功提升了旅游感召力。同时,竹山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设立旅游专项基金、开通旅游直通车等,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在营销创新方面,竹山县通过扩大线上线下宣传影响力、提高文旅宣传辐射度等方式塑造了品牌矩阵;在服务升级方面,竹山县则通过打造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文明畅行的交通环境和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等方式提升了游客体验感。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竹山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繁荣。
从堵河源的层峦叠嶂到圣水湖的波光粼粼,竹山县正以山水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以融合为路径,构建起“资源保护——产业融合——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体系。其“一轴七组团”的空间布局、“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以及“引客入竹”的市场开拓路径为全国生态敏感区、文化富集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竹山方案”。未来,竹山县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图/文 董武、向继华、郭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