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城东三十里,一座海拔不过340米的山丘静立千年。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此,尼山之名由此刻入中华文明基因。
2025年7月,当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此召开时,这座山丘将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它不仅是孔子的诞生地,更是中华文明向世界敞开胸怀的窗口。
它孕育的思想,既强调 “克己复礼” 的秩序,也推崇 “四海之内皆兄弟” 的胸怀;既坚守 “天下为公” 的理想,也尊重 “殊途同归” 的差异。
尼山不只是孔子的诞生地,从古至今,这里既是思想的沃土,也是文明的灯塔,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缩影。
尼山的地理意义与文化价值密不可分。
从地理坐标看,尼山是齐鲁大地腹地的一隅文化地标。它北依泰山余脉,南临泗水,西望运河,东接沂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儒家文化圈的地理中心。从历史维度观,山脚下的鲁源村保留着“昌平乡”石碑,汉代史晨碑记载的“颜母井”故事,将孝道伦理镌刻进这片土地的肌理。山之南麓,孔子出生的“尼山书院”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静默地诉说着文明的传承。尼山所在的曲阜,作为孔孟之乡,始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地带。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礼乐教化”的精神。
山东大学杨朝明教授点明:“中国文化之根深植于孔子以前的上古文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传承精神,使中华文明如巨树般根深叶茂。当韩国青年夫妇朴安正、金熙爱说出“不来尼山深度体验,将是人生一大憾事”时,印证了这座小山岗如何超越地理意义,升华为文明朝圣的灯塔。
尼山的文化意义远超地域范畴。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志向,早已预言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
儒家文化以“和而不同”为内核,主张不同文明在对话中求同存异。这种理念与当今全球文明互鉴的需求高度契合。
让孔子故里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起点,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启示。

尼山论坛的诞生,让这座文化圣山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外国学者踏上尼山,从孔子诞生地开始解码中华文明:他们发现,儒家 “仁政” 思想与现代治理的民本理念相通,“礼义廉耻” 的道德追求与全球价值共鸣,“天下大同” 的理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相呼应。尼山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延续,也是对全球化时代文明共生的回应。
尼山的现实价值在于其作为文明对话的桥梁。本届论坛,来自五大洲的上百位嘉宾将齐聚于此,其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埃及旅游考古部助理阿迈德·瑞和马等国际顶尖学者等。他们将以尼山为舞台,探讨水文化、人工智能、家庭意义等议题。
面对当下文明冲突的迷雾,尼山精神给出了破壁的方案。王学典教授剖析东西方文明本质:西方追求“权力本位”的个人主义,中国坚守“义务本位”的集体精神。而尼山昭示的儒家智慧,恰是弥合分歧的良方。“和而不同”的包容哲学,为人类文明共存提供了成本最低的路径。
尼山精神呼唤更高境界的“成人之美”,承认他者文明的价值,在互鉴中实现“美美与共”。
当夜幕降临,尼山脚下光影流动,“凤舞尼山”“周游列国”的光影图案在科技赋能下苏醒,仿佛古老文明与现代世界的时空对话。
当世界的眼光再次汇聚于尼山,孔子诞生地也焕发新的时代意义。它是我们追问文明何以持久的起点,也是全球寻找共识的落脚点。
尼山是什么?它是一座山,更是一座桥。它将古与今相连,也把中国与世界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