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被曝要求摆摊毕业生删除视频引发关注。当事女生小李(化名)向记者表示,学校老师给她打电话要求其下架相关视频,说影响到了学校声誉,让学弟学妹感到惶恐。现在,这件事对她的生活和摆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连医科大学相关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属实,学校会积极帮助学生找工作,并支持学生以各种方式就业。(7月2日极目新闻)
这一事件折射出社会对职业选择的偏见,以及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既鼓励多元化就业,又对可能影响学校形象的个案过度敏感。
小李的经历并非孤例。她毕业后曾在医院工作,后因个人原因辞职,选择摆摊赚取考公考编的费用。这本是一个年轻人通过灵活就业过渡、自力更生的故事,却因涉及“医学生卖冰淇淋”而引发争议。然而,职业本无高低贵贱,无论是医生还是摊贩,只要靠双手劳动、合法谋生,就值得尊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度引发热议,但最终他凭借努力打造出品牌,证明学历与职业选择并不冲突。同样,小李的摆摊经历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非终点,外界不应以刻板印象评判她的选择。
校方否认要求删除视频,称“支持学生创业”,但小李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辅导员确实以“影响学校形象”为由施压。这种矛盾回应让人质疑:究竟是辅导员个人行为,还是校方的默许?即便校方未正式下达指令,辅导员以学校名义干涉毕业生职业选择,也反映出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体面就业”的狭隘认知。学生毕业后,校方无权对其职业指手画脚,更不应以“丢脸”为由施压。真正的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而非用“母校面子”绑架他们的选择。
事件背后,暴露出医学毕业生面临的现实困境。高强度、低薪酬的医疗行业让部分年轻人选择转行,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未能跟上多元化趋势。与其担心个别案例“影响招生”,不如思考如何改善就业服务,帮助学生适应灵活就业市场。如果学校真如其所言“支持学生创业”,就应该坦然面对毕业生不同的人生路径,而非试图控制舆论、塑造“完美就业”假象。
小李的遭遇并非个案,而是职业偏见与高校形象管理冲突的缩影。社会应当摒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尊重每个人的职业选择。而高校应秉持开放态度,以包容心态看待毕业生多元发展,而非将“非典型就业”视为污点。只要靠劳动吃饭,摆摊卖冰淇淋和拿手术刀一样值得骄傲。
作者 苑广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