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张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收获这份荣誉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我们一线技能人才的关心和关怀。”从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后返回贵州,张勇依然心潮澎湃。他说,此次获得表彰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将继续做好“传帮带”人才培养工作,梯队培养好人才、带好队伍,深入开展“高、精、尖”加工技术研究,为强军兴军和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事车工工作已超过23年,张勇依然清楚记得2001年7月自己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师父对他说的那句话:车工一把刀,车刀就是车工的灵魂,只有把刀磨耗了才能干出好零件。张勇说,这是车工工作的灵魂。
凭借这种“把刀磨耗”的精神,张勇勤学善思,刻苦钻研,不断锤炼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练就一身精湛技艺。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精准对接,那款直径不足30毫米、厚度仅与一张A4纸相当的精密微特电机,正是张勇巧手“缝制”的杰作。
张勇说:“这款产品对装配间隙精度的要求极高,达到了人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在加工过程中,非常考验双手的敏感度和技艺。”

张勇(左一)和团队探讨产品加工方法
在面对某型产品导引头关键零件机壳的加工挑战时,张勇展现了非凡的技术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任务要求加工出壁厚仅0.2毫米的高精度薄壁零件,难度之大,让合格率和效率一度成为瓶颈。
然而,在张勇的潜心攻关下,他通过精心设计辅助工装、改进切削刀具角度,使产品合格率从50%跃升至98%,加工效率提升了3倍。
在张勇职业生涯中,不断创新是他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超高精度零件加工”等40余项加工难题,完成技术革新20余项、数控技术优化200多项,总结提炼加工工法3项,获国家专利1项、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支持项目1项,发表论文4篇,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863余万元。
在林泉电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张勇是一名普通职工,又是大家身边的榜样、团队进取的标杆。2015年,张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2020年,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获批;2022年,被授予贵阳市“筑城工匠”称号……他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对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的有力号召,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自“张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他带领团队根据公司的生产任务积极开展项目攻关和技术革新的征程,累计完成50多个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工作室先后培养出高级技师8人、技师8人、高级工6人、贵州省技术能手4人。

去年7月,入选全国总工会2024年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张勇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他介绍说,团队正以大国工匠培育工作为契机,加强专业技术等方面学习,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团队成员“工匠五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践行“奉献航天、服务社会、助力行业”的宗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