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梁:全球格局重塑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9:29:00    

中新经纬7月12日电 题:全球格局重塑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新图景

作者 邓子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与逆全球化浪潮叠加,新兴市场机遇与数字经济、绿色转型并行。中国企业正在经历出海范式的深刻跃迁,急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新模式应对新局势。

供应链构建:从效率优先到安全韧性并重

效率驱动的单一布局模式已难承受高关税与地缘风险冲击。中国企业正转向多元化布局。

首先,中国企业出海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时,需反思以往效率优先的布局策略,重点确保供应链的安全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实施高关税等保护性措施的市场,如果其购买力确实很强,产品或服务在当地市场前期销售可观,并且不涉及敏感技术,那么可以考虑本土化投资。如梦百合家居在美国本土建立生产基地,有效规避了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使其海外营收80%得以稳定增长。

其次,中国企业应该稳妥推进地域多元化布局策略,将投资分散到多个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策较为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可降低单一地区政治风险带来的冲击。例如,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凭借其独特的地缘特征,成为中国企业布局并辐射周边国家的重点区域之一。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我国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展示了地域多元化对于供应链韧性的战略意义。

同时,随着全球买家对ESG(环境、社会及治理)要求日益严苛,企业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可借助先进的溯源技术。以某头部新能源车企为例,2024年被海外某国客商要求往上追溯多级供应商,证明车身所用铝材不是来自敏感军事冲突地区。此类顾客将会越来越多,企业应当追踪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终端的全过程信息。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快速响应买家对产品来源、生产过程的查询,满足其ESG诉求,还能增强企业对供应链的管控能力,及时发现并解除潜在风险,从而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出海模式:由单兵作战到全产业链协同

伴随产业链升级,中国企业开始以“链主+配套+属地”的协同模式出海。中国的全产业链协同出海将变得更加普遍,为全球产业升级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而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核心技术。主管部门在审批时,应重点监测高新技术环节外迁。

以新能源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为例,在匈牙利工厂吸引上下游企业同步落地,既规避了海外建厂的供应链风险,又带动当地形成电池材料研发、设备制造、回收利用的完整生态,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

菜鸟网络在欧洲建设的智能分拨中心,将跨境物流时效压缩至5天,配合速卖通的全托管模式,正在孵化新贸易体系。

此类模式不仅增强了产业安全,也获得了东道国政策与资源支持,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品牌建设:从性价比到文化价值输出

随着全球市场对中国品牌认可度提升,企业更加注重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与创新力。

例如在汽车领域,2024年,奇瑞品牌出口汽车逾110万辆,连续22年蝉联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同年,比亚迪成为欧洲杯最高级别汽车类赞助商,提升了品牌在欧洲的知名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以其创新技术、环保理念及卓越性能,引领全球汽车行业变革。

中国头部企业还通过并购海外品牌创造第二曲线,既盘活收购品牌,又助推自有品牌国际化。例如,安踏体育并购国际体育巨头亚玛芬,将其旗下品牌始祖鸟、萨洛蒙、威尔逊等在中国市场重新激活,并在海外市场进行二次品牌创造;同时,将海外品牌的国际化运作经验赋能于安踏自有品牌出海,形成中国出海企业自有品牌与收购品牌的良性“双循环”。

数智服务: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

IDC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指南》中预测,2028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将达到4.4万亿美元,中国占比约16.7%。考虑到数字化转型技术的高资本投入特征,中国企业除了扎根本土,更应放眼全球,在更大的市场中获得应用升级,实现规模效应。

从供给看,中国超大数字经济场景中锻炼出来的技术优势,正形成独特的出海动能。中国在数字基建领域存在明显的规模优势,5G基站约占全球60%、数据中心约占全球25%,这为技术输出提供有力支撑。以商汤科技为例,其在沙特2030愿景框架下,与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金融区合作,在其包含94座大楼的建筑集群内,联合部署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城市平台,不仅输出技术,更与当地生态深度融合。

从演变机制看,AI(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重构全球价值链。以AI驱动的快时尚龙头希音(SHEIN),基于AI的柔性供应链系统,将新品设计到上架周期缩短至7天左右。这种数据驱动的快时尚商业模式,对其全球供应商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效率与安全的平衡成为数字化服务出海的新命题。

新能源与消费:能力输出与文化共鸣

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的“2030年前碳达峰”,已经进入五年倒计时,而世界范围内的减碳行动也进入关键阶段。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将从简单的产品出口演变为技术标准和产业规则的系统性输出。

中国光伏企业借助持续自主研发及国内超大市场支撑,已形成全产业链优势。目前,全球80%的光伏组件、超过70%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企业贡献。面对阶段性或长期抬高的产品贸易壁垒和国家安全审查,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需通过技术专利与海外建厂结合,寻找新能源出海新路径。例如,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原材料本地采购的规定下,宁德时代通过美国福特汽车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密歇根州建工厂,并仅提供电池专利技术许可。

与此同时,以文化娱乐、数字IP、茶饮为代表的悦己消费新锐品牌,将赢得更多海外华人和年轻人的喜爱。例如,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将东方哲学与审美转化为全球玩家可共情的视听享受,全球同步上市以来,海外市场贡献约占25%。阅文集团与迪士尼流媒体平台全球同步发行的《庆余年第二季》,成为该平台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之一。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以本土化供应链及IP文化,赢得东南亚、日韩年轻群体的共鸣。

医疗健康:从代工贴牌走向双向拓展

中国创新药与医疗器械企业已凭借技术与完整产业链优势,将业务重心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输出,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例如,迈瑞医疗的年报显示,其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维持前三,其国际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快速提升至近50%,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发达国家。

东南亚与中东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端医疗需求,为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量空间。在东南亚人口大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供应却相对滞后,急需大量性价比高的医疗设备与药品。中东国家人均GDP高、人口增速快,民众对原研药、品牌药、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追求日益迫切,当地医疗卫生体系升级改造空间较大,值得中国企业探索并深入实施本土化。

展望未来,在“多边合作+本土化+数字化”三大逻辑下,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正从单一市场冲击,演进为跨区域、跨产业、跨生态的立体化布局。强化供应链韧性、提升品牌与服务溢价能力,将是下一个五年出海竞赛的制胜要素。(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