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16时09分,南京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这几天,外面热得格外直接,外卖骑手们却用速度和坚韧为千家万户默默“续航”,穿梭在热浪里。这个盛夏,记者兵分四路,分别跟访4名骑手,体验、记录他们的“高温跑单路”。
7月5日上午10时
“老单王”大伟:
订单多起来,算法在优化
应记者再三请求,45岁的大伟答应带记者跑单。
新街口是南京单量最多、骑手最密的商圈。大伟在此跑了四五年,是这个片区的“老单王”,熟悉这里每一个街角。
“看,1个小时15单。”跑早班的小陈推着电动车,大老远报起了“战绩”。
“前两天送餐时右腿擦伤,2个多小时才19单。”老李也凑过来搭话。
午高峰之前,骑手们习惯聚到街边树荫下歇歇脚、喝口水。“别急,慢慢跑。”大伟边提醒骑手们悠着点,边手指快速地在手机上滑动。没多久,他接了4单,并很快给自己规划好一条自东向西的路线。
10时30分,骑手们彼此提醒“安全第一”后,便各自匆匆散去。

从丹凤街出发,大伟10分钟内取齐矿泉水、拌饭、咖啡,精准送到周边写字楼、医院和幼儿园,笑称“熟门熟路,很少走错”。
记者一直想问大伟,“单王”是怎么练成的?“熬!”他说,自己见到的“单王”很多,他们每天至少跑15小时,除非身体不舒服,很少停下来。“单王”也聪明,哪个方向好跑,哪家店出餐快,门清。
去年大伟平均每天跑120多单,属于头部骑手。今年订单更多,有的“单王”一个星期能跑1100单,到手就是6000多元。
日头毒辣,一圈下来,记者喘着粗气,还是没跟上大伟。
下午1时,记者再次见到大伟时,他自己掏钱买了21杯“暴打鲜橙”冰饮,在路边等队里骑手来取。去年3月当了队长,大伟没再一门心思跑单,留出时间疏导队友情绪,处理骑手和顾客的小矛盾,很多时候一天下来跑不到百单,“干了队长,要为大伙考虑。”
抬头见队里的老王骑车路过,大伟马上递过去一杯冰饮。老王向他抱怨,今天周末单子少,忙了一中午才20多单。“天太热,多喝水,慢慢跑。”大伟嘱咐。
多沟通,是职业教会大伟的技能。以前,他脾气暴。“天热、人累,碰到难缠的顾客,骑手脾气不好,心态容易崩。”他说,还是得商量解决。老城区有不少八九层的步梯楼房,他爬到6楼实在爬不动,就跟客户商量,请对方下2层楼,大部分人还是理解的;客户家门口有垃圾,他也乐意顺手扔一下,与人方便。
算法迭代优化,配送规则有了温度。大伟告诉记者,以前,骑手被算法推着走,容易被送单时限“绑架”,现在高峰期放宽到50分钟到1小时,配送多了些从容;恶劣天气超时,平台有免罚政策,可以延长10分钟。以前,收到一个差评,骑手要被扣50元,现在不扣钱。
采访中,大伟讲话急促,不时盯着小队的群动态。“有个队员车子没电了,我要去帮忙。”大伟戴上头盔,急匆匆走了。
小心愿:对骑手好一点,保障多一点,派单系统再优化一下。有什么事,平台多为骑手考虑。
7月5日下午2时
“女战士”吴婉婷:
新街口“活地图”炼成记
“你要跟我跑外卖?”“天热,我跑得很快,能跟上吗?”答应收了记者这个“小徒弟”,着实让吴婉婷(化名)犹豫了很久。
为了不耽误吴婉婷高峰期接单,记者将见面时间选在下午。“天热别出来,在麦当劳等我!”下午2时20分,玻璃门外传来清亮的嗓音。吴婉婷挥着手小跑过来,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她对记者连声抱歉,说:“中午单子扎堆,一个多小时,我送了30多单!能拿到冲单奖了。”
42岁的盐城人吴婉婷性格直爽,烈日下,她骑着一辆高大的电动摩托,一身利落的短袖短裤,“不耐烦穿那些所谓防护,戴个头盔就够热的了。”
今年是吴婉婷跑外卖的第7个年头。之前,她和丈夫在南京开了家理发店,不太赚钱,就把店面盘了出去。“2018年12月15日开始跑的。”吴婉婷说,看朋友跑外卖月入过万,我俩也入了行。
从新手到小队长,她用近7年时间跑成南京新街口的“活地图”:“高峰期时,路线熟才能抢好单子。”说话间,她指尖翻飞连抢5单。在宁小蜂广场接单后,50米外的奶茶店、隔壁的炸鸡铺刚好出餐,从取餐到送餐全程无缝衔接。“下午多是小食单,看好路线能串成‘直线’。”一边说话,一边挤进取餐人群,她精准抢到5米外的订单,动作快得像按了加速键。
穿行在新街口巷道,她边骑边抛“干货”:“商场别穿门店,没标记楼层的单子少接,连锁店要看清是商场还是路边……”跑了3单下来,记者的防晒衣已被汗水浸透,小腿被阳光烤得发烫,总希望下一单能路过商场门口,享受一丝清凉。
“夏天就是这样,我们有的队员就很精明,光抢送商场的单子,能凉快些。”吴婉婷笑着说。
一圈送下来,记者走进小哥驿站时,几乎瘫软在座位上。“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还有个歇脚的地方,平台每天会给我们买冰饮。”站在空调风口下,吴婉婷划拉一碗盖浇饭,避开送餐高峰期,每天下午3时左右才是她的午饭时间。不过20分钟,饭盒见了底,吴婉婷的单子也抢好了。喝下一大口水,她戴上头盔的瞬间又变回“女战士”,一溜烟消失在记者的视线里。
小心愿:要是每个驿站都有冰箱,随时能喝上冰水就更好了。
7月5日下午3时30分
半工半读朱金龙:
用自己双手挣钱
“45号!45号这边!别拿错了!”南京江宁大学城一间饮品店里,忙到无暇抬头的店员飞快地回应前来取餐的骑手询问。大大小小包装好的饮品跟随骑手去往四面八方,朱金龙的手里也拎了一份。
午间暴晒的热浪没有消退,朱金龙小跑到停车点。电动车坐垫烫手,他跨坐上去,车子顺着柏油路向前驶去。风是烫的,咸咸的汗水从脑袋上滑落,眼周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起来。
和饮品店里其他骑手相比,19岁的朱金龙难掩稚气。“我得赚钱,去年上大学的学费就是我自己挣的。”思绪回到2024年夏天,已拿到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朱金龙欣喜之余,为学费和生活费犯起难。“家里只有我和爷爷,爷爷年纪大筹不到学费,我就自己挣。”他离开家乡连云港,到扬州送外卖,正式开工前跟朋友借钱购买了一辆电动车。

最热的3个月里,朱金龙一趟趟地跑,手里的订单接了送、送了接,靠自己赚足学费,还了购买电动车的借款。
开学后,朱金龙又征得老师同意,每天上完课去兼职。一天下来,收入有五六十块,足够他两天的生活开销。“有课的时候,每天跑三四个小时,节假日时间多一些,开工也更早。”他说,那辆在扬州买的电动车也跟着来了南京,载着他不断探索“城市半径”。
说到这,朱金龙完成一笔订单,趁着喝水间隙短暂休息。一双冰袖、一副防晒面罩、一桶1.5升的矿泉水,是朱金龙全部的防暑装备。而那身统一的配送服下,T恤早已湿透。“我还扛得住,有时候爬六楼送餐有点喘和晕,休息一会儿就好。”他扬了扬手里的大桶矿泉水,说:“我也注意补水,这一大桶喝完了再买。”
朱金龙习惯性地看手机,一来关注派单,二来录些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今年1月起,他以“小盒”为昵称在社交平台更新半工半读的日常:那些为生活费发愁的日子,那些为自己加鸡腿的快乐,那些对爷爷的想念,还有救助流浪猫的成就和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暑热随着夜色消退,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多,连带着街巷也变得有活力。朱金龙不打算休息,还准备多跑几单。谈起暑假安排,朱金龙计划去浙江。“朋友介绍了一份提供住宿的工作,白天在室内工作,晚上我再兼职送外卖。”他说,如果假期多挣点,生活压力会小些,新学期他还是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
朱金龙的小车骑远了,身影也慢慢消失在人潮里。对于他来说,这个19岁的夏天注定充满了汗水,也满怀成长的印记。至于未来的路,朱金龙说:“不必为过去遗憾,不必焦虑未来,活在当下就很好。我在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呢。”
小心愿:夏天有尽头,自力更生的劲头却足足的。希望新学期里在学校找到一份能兼顾学业和生活的工作。
7月6日下午1时
老骑手张金桥:
社会对我们的尊重越来越多
此刻的气温,用老骑手张金桥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说“都能煎鸡蛋了”。
头戴安全头盔,身着蓝色工服,两只手臂上套着黑色护袖,电动车下方“藏”着1.5升的大瓶饮料,这些就是张金桥防晒消夏的“全套装备”了。灼人的热浪将他的脖颈蒸烤得黝黑透红。他握着滚烫的手机,点开微信步数,显示早已过万。
张金桥说,“热辣滚烫”的高温天让他“又爱又恨”,这是一年中“跑单”收入最高的时候,也是四季里身体承受极限考验的时候。然而最大的挑战还不是工作强度与身体的平衡,是要保障餐品的质量。“天太热了,就怕外卖变质,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要时刻关注配送效率。”张金桥说,对他来说,送外卖绝不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他会根据经验,提前规划最优配送路线,尽量减少外卖在阳光下暴晒的时间,“尤其这两个月,很多都是冷饮单,更加不能耽误。”
4年前,张金桥从老家连云港来到南京,成为一名外卖员。张金桥的微信头像是刚来南京时拍下的路口景象。暮色中骑手们的身影,曾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如今虽然两旁的风景早已熟稔于心,褪去了新鲜感,但这座城市也给了张金桥越来越多的归属感:有时推开站点的门,桌上搁着绿豆汤和风油精;有时候是敲开顾客的门,顾客递过来的一瓶水和一句“谢谢”,“昨天接到一个单子,看到备注栏上写着‘小哥慢点骑,不急’,心里真的觉得温暖。”
从初入行的“新手”到如今的“老骑手”,张金桥见证着城市变化、行业发展,也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和异乡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热爱,“和以前不一样了,如今我们外卖员也是有保障的‘正规军’,社会对我们的尊重也越来越多。”
穿街走巷、步履匆匆,尽管辛苦,53岁的张金桥脸上始终洋溢着乐观的笑容。他坦言,像眼下这种天气,自己平均每天可以送出100多单外卖。“晚上回到家累得双腿都没感觉了,但一想到可以让家里人日子过得更好,就不觉得苦了。”
张金桥有一儿一女,都已长大成人,并不需要他和老伴的贴补,但他就想努力跑单,“给孩子们做个榜样,也希望在他们成家时能多帮衬点。”
“您有新的外卖订单”,张金桥的手机响起了提示音,“得走了”,他跟记者说了声“再见”,利索地踩下油门,很快消失在人群里。
小心愿:儿女都已立业,希望他们早日成家,也希望自己多存点钱,能帮助他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陈珺璐 喻婷 黄欢
记者手记>>>
给“小哥”们降降温
□ 倪方方
在高温天气下外出采访,并不轻松。记者们却欣然前往,一头扎进骑手们的世界。
交谈中,让记者惊讶的是,骑手们对跑单这份工作有着别样的豁达,他们认为,一是没有哪份工作是不苦不累的;二是骑手挣钱多,付出多少,就有相应回报;三是自在,有人本打算干几年就退出,现在想干到60岁。
这些普通劳动者眼里,城市关怀越来越多。他们说,有的地方增设了骑手驿站,有的驿站延长开放时间,还有的地方送冰饮和跑单装备,街边小店还推出“爱心餐”折扣。
“你带给我们方便,我们送你清凉。”采访中,记者们因占用了骑手们以秒来计算的跑单时间而过意不去,有记者送上咖啡和面包,却被骑手婉拒:“午饭要等队友们一起吃。”然而,转眼间,骑手不仅给队友买了冰饮,还热情地送了记者一杯——这份善意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