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一个稳定互信的契约关系,需要居民与家庭医生相向而行。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提供差异化服务、优化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吸引力。一系列举措推动居民观念从“要我签”向“我要签”转变,进而为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
政策倾斜帮居民省钱
“签约家庭医生太值了,不但看病、转诊方便,还能省钱!”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居民赵女士在经历一番就医体验后,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赞不绝口。
原来,赵女士家的二宝早产,体质较弱,她帮孩子签约了一位家庭医生。近期孩子持续咳嗽,在社区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家庭医生随后马上帮她联系,将孩子转诊至杭州市儿童医院。通过家庭医生转诊,不仅大幅缩短了赵女士挂号排队时间,而且使其孩子在杭州市儿童医院的门诊起付线降为0元。而如果未经转诊,门诊费用须达300元才能启动报销。赵女士说,自己以前没重视签约家庭医生,过去两年,大宝时常头疼脑热,因未签约家庭医生,多花了不少医药费。
杭州市拱墅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宋亚琴介绍,为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吸引力,拱墅区落实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一方面,签约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时,医保统筹基金承担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参保人员在签约机构首诊,或经签约机构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治疗,门诊医保起付标准可最高减免300元;儿童门诊医保报销起付线从300元降至0元,在职职工及灵活就业人员从600元降至300元。
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胡晓峰对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的成效感触颇深。他表示,居民从信赖家庭医生到改变就医习惯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催化剂”推动。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抓住“支付门槛”这一关键,精准触动居民对就医成本的敏感神经,促使居民在权衡医疗支出后,主动选择基层首诊、有序转诊。数据显示,2024年,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年人均就诊次数达8.67人次。
宋亚琴介绍,拱墅区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已经提升到90%,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满意度超过98%。
记者了解到,2024年,浙江省政府打破省内地域限制,将“一地签约、全省共享”列为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吸引力。根据政策,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只需在省内一地签约家庭医生,在浙江省任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时,均可按照其参保地政策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即时回馈”使居民动心
家医服务的健康效益,需要医患双方长期互动才能逐步显现。然而,部分居民因短期看不到健康获益,陷入“签与不签都一样”的认知误区。鉴于此,多地积极创新,以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健康福利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家医服务。
几个月前,北京市密云区密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候诊区设置了一个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积分兑换展示柜,展示柜里陈列着肥皂、洗涤剂、雨伞、旅行保温杯等物品。
密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浩介绍,居民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项目可获得相应积分,并凭积分兑换物品。比如,签约家庭医生能获得20分,前往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一次或参加一次健康大课堂可积10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参加免费年度体检可积50分……自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积分兑换工作开展以来,居民签约履约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如今,在候诊区经常能看到患者主动咨询并签约家庭医生,中心健康讲座的听众更多了,以往怕麻烦不体检的老年人愿意参加健康体检了。
除了健康管理积分可兑换物品外,还有一些机构通过赠送居民检查检验等服务项目,或设计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引导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接受持续性健康管理。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35岁以上居民人数多,其中部分居民因肥胖、有家族病史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针对这一情况,该中心提出,凡签约家庭医生的35岁以上居民均可免费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检测完成后,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解读检测报告,为居民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助力居民做好健康管理。
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新梅介绍,项目实施后,新增签约居民中,糖尿病高危人群占比超60%。目前,该中心已筛查出数十例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实现了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过硬服务让信任延续
近日,记者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看到,候诊区虽人流不断却井然有序。通过定向分诊,签约患者会被直接呼叫至家庭医生诊室就诊,未签约的患者则由系统自动进行二次随机分配。
“这种定向分诊模式能够帮助家庭医生和患者稳定持续地交流,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主任、家庭医生葛彩英说,她长期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依托定向分诊模式,得以长期固定地服务患者,更深入地倾听患者心声。
葛彩英分享了一个案例。几个月前,她的签约对象张大叔因自觉胸闷憋气辗转多家医疗机构做检查,肺功能、肺CT、彩超等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可他仍感觉身体不适。葛彩英记得张大叔的母亲几年前因肺癌离世,在其母亲肺癌晚期住院期间,张大叔一直悉心照料。凭借与张大叔的长期交流,以及对其家庭和过往经历的了解,葛彩英推测他的症状或与这段经历有关。
深入沟通和专业评估证实了她的判断——张大叔母亲因胸腔积液做插管引流的场景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他一直担忧自己也会患上肺癌,从而反复就诊。
“如果每次接诊张大叔的都是不同的医生,则很难采集到完整病史。”葛彩英感慨,正是在定向分诊模式下,她与张大叔长期保持交流,才准确推断出其症状是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表现。如今,经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张大叔的不适症状大大缓解。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该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宣传展板前,不少居民驻足观看,仔细对比家庭医生团队的专长。葛彩英说,因得知她兼具全科医生资质与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许多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居民主动找她签约。而有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居民也会倾向于找在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团队。
“全科是基础,亚专长是‘磁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把‘我提供的’变成‘你需要的’。”葛彩英说,如果全科医生能够在熟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基础上,根据居民需求培养一门亚专长,则会大大增强对签约居民的吸引力。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