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视角重构抗战图景,这部口述史讲述35位重庆女性的抗战回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9 19:1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战争让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尤其令中国女性经历了诸多与性别角色相关的不幸:加倍的生育之苦、丧夫丧子之痛、家庭生计负担沉重等等。不过,即使面临困境,她们依然是参与抗日的行动者、战时生产的组织者、生存策略的策划者、日常生活的支撑者。

《女性,战争与回忆》

在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李丹柯的口述史作品《女性,战争与回忆》中,35位重庆妇女接受了田野调查式的采访,她们的战争记忆得到了集体再现,以普通女性的视角填补了一段抗战历史的书写空白。日前,该书简体中文版在首版问世十周年之际由重庆出版社重磅再版。8月9日,该书策划编辑徐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口述史的方式重构抗战图景,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顽强、坚韧和勇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于传统战争史侧重于宏大战场叙事和男性视角,这部口述史另辟蹊径,聚焦抗战时期普通女性生存状态,兼具史料价值和人文关怀。”徐飞介绍,通过聚焦35位普通女性的抗战时期生活细节,李丹柯教授将残酷的战争还原成了更为生动、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历史,真实展现了宏大历史的个体生命遭遇的“不可承受之轻”。

这些女性回忆里,有彼此守护的母女情,有拯救朋友逃出丈夫魔掌的真挚女性友谊,有对育儿以及家庭的责任感,有对革命理想执着的追求,还有在战争年代积极接受教育、努力工作以实现女性自由的自我拼搏……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片段,实则是抗战时期中国顽强不屈、社会得以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普通女性用她们看似平凡的力量保护了各自家庭,从而也保护了国家,以女性特有的生存智慧,帮助国家民族度过了艰难岁月。

“本书采访历时十年,数易其稿,书中的重庆女性无一例外都勇敢坚韧,书的作者李丹柯教授也是重庆女性的优秀代表。她生于重庆,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深造,获博士学位。她致力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妇女、中国妇女教育等研究领域,曾连续十年担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理事会理事,长期担任口述史学会理事,被视为唐德刚口述史精神传承者。”徐飞介绍,李丹柯将本书定位为一部关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重庆妇女的口述史,目的在于展示抗战时中国妇女特别是重庆妇女的经历,“她认为,战争本身并不能赋予妇女力量,使她们变得强大;是反抗侵略而非战争,使中国妇女经受磨炼,获得了力量,变得强大。”

书中的35位重庆妇女都是抗战幸存者,她们的故事来自作者的采访收集。李丹柯之所以将这些战争记忆注入抗战研究中,因为她认同,“研究历史记忆能提供令人振奋的新机遇,使我们能够对传统的史料和研究课题提出新问题,作出新的综合分析。因为对历史记忆的研究能将专业化及特殊化的题目联系起来。有关历史记忆的问题,通常自然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它可以连接史学界和认为专业历史同现实生活距离太过遥远而无法触及的广大受众。”她同时强调,“要通过吸收和认可普通群众的个人经历来扩充我们对过去知识的认识。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普通妇女作为一支社会力量,长期以来常常被抗战史研究忽视,她们值得被看见。”

从人文维度来看,李丹柯希望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普通妇女如何应对抗战,如何度过日复一日的战时生活。“一般的抗战史很少涉及人文维度的讨论,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柯博文指出,在现存的学术研究中,抗战的人文维度往往被忽视了。”她表示,战争的人文维度的主要观点是:战争是人造的,对战争影响最大的是人,受战争伤害最大的也是人,特别是普通人。因此,抗战时期重庆妇女的经历,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文维度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帮助我们认识人与战争的关系。只有当人们深刻意识到人与战争的关系时,人类才有可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从而减少或消灭战争。

原稿点击>>从女性视角重构抗战图景,这部口述史讲述35位重庆女性的抗战回忆-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