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文化乌镇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艺术仓库·乌镇“恒稳态群岛”粮仓艺术展在乌镇开幕。展览以“恒稳态群岛/ Homeostatic Isles”为题,展出51位青年艺术家的64件作品。这个夏日,“艺术仓库·乌镇”迎来第四年,众多艺术创作者与爱好者再次共赴创作的岛屿。

《准点送达》陆煜嘉 玻璃钢

《沉积》戈凌峰 夯土、旧家具

《应龙山海无相》 张银创 传统建筑物(木制)LED冷光纤
“恒稳态群岛/ Homeostatic Isles”是本届“艺术仓库·乌镇”的主题。曾经,东方先民以候应时,取物立象,感知自然的更迭流转。现如今,人类所面对的“变”,是一场技术驱动的跃迁,人的形态、知觉、认知方式都被不断地解构进而再编码,自身也在成为某种分身,甚至自己创造物的分形。
恒稳态(Homeostasis)原本是生物学概念,指生物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过程,在不断调整至最适宜的条件下维持稳定性的能力。创作者,同时作为技术乐观主义的信仰者,相信人类与人类的创造力会在一直变化着的、不确切的技术环境中维持着自身平衡的系统。
此次展览中,“群岛”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概念,更是屹立在技术浪潮中的艺术角色——独立而互联,灵活却恒稳。如果说技术是覆盖世界的汪洋,艺术更像是铸造起了一片“流州”,一片游牧式的自主的地带。它并非被动地漂流,而是在变动中寻找平衡,在连接中自主地建构与塑造。人类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共振的岛屿,构建起一个灵动而富有韧性的恒稳态系统。

《牧场:异星引援》 董欣然 pvc充气面料、镜面、木头、不锈钢;不锈钢、激光灯;影像

《衔界Syzygy》 郭千奕 综合材料

《第二层》——《冷床》王一格 海绵、橡胶、钢、铝、假发

《内生之力》彭英杰 玻璃钢
展览中,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不同院系的青年创作者以丰富的手法演绎“群岛”。雕塑系将材料媒介转化为实体,在三维空间重现隐蔽的情绪,向算法统治下的技术理性发起诘问;公共空间艺术系以作品重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漂泊世界中寻找内心平衡,呼唤人与人的共鸣;纤维艺术系的作品拥有独特的质感,手工作品编织出记忆的温度,创作者们以柔软的纤维为语言,在技术浪潮中表达坚毅的自主性。
当世界被数据、算法和自动化处理所塑造,我们是否还能直接感知材质的重量、肌理的触感、空间的张力?在这样的技术景观中,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对新工具的运用,更是一种抗衡“遮蔽”的勇气,去发掘那些被隐藏的感知力。在技术不断重塑艺术创作生态的当下,人类不应成为算法的结果,而应借助技术拓宽自身,打破边界,让艺术创作仍然拥有质感、温度与自主性。

《返照》王杉羽 扎带、布料、水晶钻等

《弦冕》王瑞桢 光纤,不锈钢,亚克力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说:“这是文化乌镇与中国美术学院继三年完美合作后的第四次启航。三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和文化乌镇一起,发挥校地优势展览累计展出近200件作品,为超百位中国美院毕业生及青年艺术家提供首秀舞台。公共教育活动覆盖美学课堂、手工工坊等,推动‘开仓放粮’式的大众美育。活动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赋予古镇亦古亦今的活力,印证了‘物质储存空间’向‘精神文化空间’转化的时代价值。”
此次展览的场地主要设置在乌镇粮仓。粮仓原为20世纪60年代的乌镇粮管所,2017年重新改造为3500平方米的现代展示空间。此外,有7件艺术作品延伸至西栅景区的公共空间展出。艺术展期间,主办方和参展艺术家将在八九月份的周末,组织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艺术课堂。
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6日。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