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黄河北开出“自动驾驶”第一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20:33:00    

3月18日,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则公示引发热议:济南市拟开放起步区全长6.4公里的路段,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中巴车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这一动作看似是技术落地的“一小步”,实则标志着济南起步区在“车路云一体化”国家试点中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更暗含着济南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深意。

当前,全国数十个城市都在争夺智能网联汽车高地,济南为何将关键落子放在黄河北岸的起步区?这个获批成立不到四年的新城,又凭何成为未来交通模式的试验田?

01

起步区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首选,绝非偶然。

政策窗口期赋予的“天时”。

2024年,济南入选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起步区则被定位为核心承载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这里不仅是技术落地的试验场,更是政策创新的“特区”。这意味着测试车辆既能跑在开放道路,更能与智慧路灯、车路协同设备实现数据互通。

地理空间重构的“地利”。

在道路规划之初,起步区就将车路协同纳入顶层设计。当前,起步区已建成12条智能感知道路,27条在建,并部署“邃瞳”道路检测系统,实现道路状态的实时监控。这种“前瞻式基建”思维,正是智能网联汽车需要的“数字高速公路”。

产业生态留白的“人和”。

目前,起步区尚未形成传统汽车产业路径依赖,反而有轻装上阵的优势,能够直接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融合的产业生态。“白纸作画”让智能网联汽车无需面对改造难题,直接驶入“智慧路网”。

02

一条6.4公里的测试道路,其背后是技术研发、产业链条和生态协同的全面支撑。

在技术底座方面,济南已实现从实验室到路端的闭环,不仅拥有“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还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此次在起步区测试的中巴车搭载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取消方向盘与踏板,依托车路协同实现全自主运行,正是其技术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产业生态方面,起步区吸引了比亚迪、国家电投等龙头企业落地,并成立山东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服务联盟,整合浪潮、仙途智能等企业资源。这种“车企+科技公司+场景运营”的协作模式,让测试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商业化应用。

此外,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还于本月初发布《济南市功能型无人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同步推进立法保障。这种“边试边立”的思路,也为技术落地扫清了制度障碍。

03

事实上,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人类驾驶,而是重构城市交通生态。

在这一点上,起步区的探索正是为这种重构提供了“济南样本”,甚至这个样本的成型路径还可以预见。

短期看,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加速。随着起步区6.4公里测试道路的开放,无人驾驶中巴车将在真实城市环境中进行测试,推动技术迭代。同时,起步区还计划在智慧公交、物流配送等场景率先实现示范应用。

中长期看,产业集聚与模式输出可期。起步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形成集群效应,吸引更多头部企业落户,带动芯片、传感器、智能座舱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起步区“车路云一体化”的模式,也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更远的未来,智能网联将重塑城市生活。智能驾驶的背后是数据的流动,当无人驾驶成为城市常态,通过整合交通、安防、环保等城市数据,还能为智慧城市提供底层支撑。而起步区作为试验田,正在为这种未来城市形态奠定基础。

基于此,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布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起步区正在勾勒出一幅未来大图景。(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素芬 通讯员:李福英)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