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温日志丨码农回村当茶农的第三个酷夏,他用这招让村里人点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07:03:00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王伊灵

8月12日下午,已过立秋的杭州龙井村,热依然嚣张。

山坡上的每一片茶园,都难逃暑气。

4年前,王文博还在写字楼里吹着空调敲代码。

此刻,这个25岁的年轻人成了村里最年轻的“茶三代”。

王文博跟着父亲学着给茶园浇水、搭遮阳棚,管理茶事。

他和他家的龙井茶正在经历这个酷热难挡的夏天。

240℃炒茶锅边的“接力棒”

“这时候的茶叶很金贵,种茶看天吃饭,高温干旱最要命。”王文博的父亲王大平,今年70岁,大半辈子在茶园里摸爬滚打,他最清楚这太阳的厉害——干旱会让茶叶焦化,甚至晒红。好好的茶叶如果就这么被毁了口感,把茶叶当自家孩子的王大平会心疼又焦虑。

记者 杨晓轩/摄

王文博不忍心父亲一把年纪还操心,心里那股子劲儿更足了,他想让这片茶园顺利扛过高温天,不能让爷爷和爸爸传下来的事业在他这里断了根。

这是王文博回到茶园的第三个夏天。

凌晨浇水的活儿他已熟悉——在太阳出来前必须浇完。他的第一次浇水,曾遭到父亲的“嘲笑”。

“头一回浇水,浇了跟没浇一样。”他这才明白,看起来简单的活,做起来有多难。

记者 杨晓轩/摄

什么时候浇水?一共要浇多少水?

父亲王大平告诉他,浇水要抢凌晨和日落后——白天气温太高,浇水,就等于给茶树“喝开水”;高处的茶园够不着水,就得搭个遮阳棚给茶树“撑把伞”,气温能降低3-5摄氏度。

“茶园里都是学问,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王文博说。

事实上,夏天,比浇水更熬人的是炒茶。

炒茶房没有空调,茶室里的铁锅烧到240℃。王文博光着手抓茶叶,热浪扑面而来。

受访者供图

“戴手套不行,摸不准茶叶的火候。” 他手上的水泡破了又结,新茧子盖着老茧子,水汽钻进水泡时又痒又痛,他咬着牙不吭声,心里明白这是每一位合格的茶人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炒茶可不能失传。”父亲常念叨。

这话像种子,在王文博心里扎得更深。他打小听着爷爷和爸爸的故事长大,知道这片茶园是家里的根。父亲总怕哪天茶园没人管,茶树就这么荒了。

“村民小时候把我抱在手里,现在我长大了,该由我来了。” 王文博辞掉科技公司的工作,放弃码农身份时,心里想的就是这句话——回来不是简单接手一片茶园,是接住老一辈攥了一辈子的接力棒。

记者 杨晓轩/摄

科技为高温“降温”

凌晨摸黑巡园,正午顶着日头拔杂草,父辈和邻居们在高温天里遭的罪,王文博都看在眼里。

2022年底,他带着在科技公司积累的数字化经验重新回龙井村,搭建起数字化管理系统。

电脑屏幕成了新的“茶园地图”,能监测土壤水分,在最需要水的时候进行智能灌溉预警,减少了重复、低效的人力巡查;虫害信息也能通过系统更及时地治理。

村民们无需再在烈日当空的山头上长时间挥汗劳作,节省了大量体力成本。

受访者供图

“我就是想通过科技赋能,给大家减负,减少人力成本,更不用在这么热的天,还要在山头上劳作。”

记者 杨晓轩/摄

如今,父亲王大平还是习惯每天去茶园转一圈,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反倒多了一丝欣慰。

王大平不懂代码,却看懂了儿子心底的热情,这个卸下码农身份回来的儿子,有和一代代的茶农同样的执着。

不同的是,他的执着里还多了科技的温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